йչ
当前位置:主页 > 聚焦 > 正文

让骨折康复从“毛估估”走向精准

2019-12-06来源:健康报网

  无论是骨盆、髋臼还是下肢骨折的患者,手术后往往都会问医生一句话:“我回去以后该怎么走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如何让骨折患者康复从“毛估估”走向精准?日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张长青教授团队借助智慧医疗手段,研发出一套“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通过这张智慧助力“康复处方”,让患者明明白白康复,踏踏实实走路。

  老王是一个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3个月前,带着一张近乎完美的片子出院了,但如今却满脸颓丧地回来了。在复诊过程中,老王反复强调也都有按要求康复训练,但医生却发现他走路的步幅很小,脚步很轻。“当时我就把手放在他的脚底,让他从上面走过去,确实发现他的踩踏力度很轻,显然没有达到负重练习的要求。”张长青表示,负重对下肢的康复十分重要,患者由于过于谨慎,不敢用力踩,所以这个骨头一直得不到负重的训练,无法生长。而在另一边病房里,一位30岁出头的壮小伙却因为过早负重、过度用力,“踩断”了用于骨折固定的钢板。

  “负重”是最具有骨科特点的康复指标,以往患者接收到的医嘱往往是“拄着拐杖,脚可以点点地了”“目前可以负重15公斤左右”……但落到具体执行中,“点点地”是多大的力?负重15公斤怎么实现?患者难以把握,也就无法正确执行。

  为了把量化的指令明确传递给患者,张长青牵头、朱振中博士作为课题骨干,联合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及国内多家企业共同完成“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助行器加装智慧负重系统后,患者只需将手扶在上面,再穿上具有无线传感功能的测力鞋,即刻实现双向可视化康复负重训练。团队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总结,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科学、精确负重康复计划。通过医患信息平台,患者在家就可以完成专业的个性化康复。同时,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将通过远程系统上传后台,由医生进行评估、反馈。(特约记者 杨静 通讯员 顾卓敏)

编辑:侯妍妍

最近热门

  • 11月21日,由淋巴瘤之家及红棉肿瘤基金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淋巴瘤病友大会暨淋巴瘤之家十周年生日会在上海举行。数百名中国淋巴瘤患者、家属,以及40余位淋巴瘤领域医学专家、科普作家...
  • 2021 年 9 月 24 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百岁人生邬沧萍口述实录》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 中心举行。近百名专家学者、高校研究生及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老年...
  • 上海市松江区的国药康养泗泾照护中心养护院里,工作人员精心照顾长者。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市一家医养结合机构做了4年治疗师后,90后河北省女孩李阿花决定转行,告别自己服务了好几年的老人,离开自己热爱的康复专业。 另一边,山东省女孩张欣因无法帮失去自理能力的母亲找到一家价位适中、有专...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