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发展网主办 投稿邮箱:jkcyfzw@163.com
滚动
中国健康发展网:主页 > 聚焦 >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医院抑郁症就诊量年涨20%(3)

2016-03-30 14:28   来源: 新京报

  抑郁症还做不到精准治疗
  新京报:我们接触过一个杭州的患者家属,他说抑郁症很多时候是家属和医生一起试错,药的种类和剂量都是试出来的。你怎么看?
  王刚: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药物的选择、剂量、不同药物之间的组合和搭配,这也是要靠医生的水平来体现的。目前还做不到精准的治疗,这也是大多数学科的一个共性问题。
  新京报:精神卫生法要求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专科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这部分人从哪里来?
  王刚:安定医院的心理治疗师,既有医学背景也有心理学背景,他们有精神科医师资格,这样他既了解药物的使用,又了解心理治疗的方法,才能针对疾病展开心理治疗。
  在医疗机构里,我们关注的不是一般人的心理困扰,而是根据疾病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也要推出心理治疗师的认证,但是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关认证。
  新京报:安定医院现在有多少名心理治疗人员?
  王刚:20名左右,我们希望每一个病区至少有三名左右的心理治疗师,但是目前达不到。
  新京报:心理治疗开展的怎么样?
  王刚:开展不够。一是心理治疗师的数量不足,还有一个就是医院对心理治疗的投入也不足。这和国家的收费标准有极大的关系。
  给病人做心理治疗,门诊收费30至50元20分钟,住院的更低,是30元半个小时。医院只能按照国家的标准收费。
  另一方面,心理治疗的条件比较高,除了对医生水平的要求,治疗室的设置都有一定的标准。对于医院来说,它可能不计算这些成本。
  心理治疗也有新的方法,团体治疗、音乐治疗,但都属于探索阶段。
  新京报:需求量大吗?
  王刚:按照患者的数量,可能在我们的门诊里面,开30间心理治疗的诊室都不算多。现在只有两间,所以能接受到心理治疗的患者也是极少数的。
  心理咨询师多无医学背景
  新京报:就全国来说,你曾提到精神科的执业医师有两万多人,相比其他国家,这个水平够高吗?
  王刚:两万多一点,我没有确切的数字。美国大概有1.5万人左右,但他们的人口基数小。
  而且美国有大量的心理治疗师,我们国家还没有心理治疗师的认证,只有心理咨询师。
  新京报:现在其实有不少心理咨询机构,表示可以调理或者治疗抑郁症,有些还承诺愈后不复发,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刚:全国目前考上心理咨询师的有60万人左右,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医学背景,连精神障碍的识别可能都是问题。而像我们作为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都不敢承诺不复发。
  有关部门把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职业认证后,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监督都没有。
  新京报:《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能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那是不是说,心理咨询师就不能“碰”抑郁症患者,这个界限在哪里?
  王刚: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比较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会推荐患者去看精神科医生。但我觉得一个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一个病人来了,精神科医生首先区分一下,他是不是一个疾病状态,不是疾病状态,就是心理那边的事。
  如果是一个疾病的状态,再和心理治疗师一起判断,要不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心理治疗。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心理治疗,有的人的病不是心理治疗的适应症。
  但是现在病人不愿意来,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与医疗机构缺乏协作,心理资源和医疗机构的脱节是个问题,国家卫计委也在针对这方面做探索。
  网搜疾病知识多是错的
  新京报: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因抑郁症自杀的事件被频繁报道,你如何看到校园内的抑郁症防治?
  王刚:学校对心理关注程度还相对较高,但心理老师除了给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还能不能培训他们有一些常见精神障碍初步识别的能力,至少能看出这苗头,如果有问题应该能及时就医。这方面能力目前存在不足。
  新京报:在抑郁症的防治体系上,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刚:对公众的教育、疾病知识的普及太重要了。有的病人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对疾病的态度让人觉得无法理解。
  我认识一个医疗工作者,带她的家人来我们这看病,诊断出是特别典型的抑郁症。当时我们这位同行就大哭,她觉得得了“精神病”很耻辱。
  其实按他们当时的情况根本不该拖那么长时间才找我来看。抑郁症就诊率这么低,就诊的人里面大部分又回避精神专科医院,那怎么能有效治疗呢?
  新京报:在疾病知识普及上应该注重什么问题?
  王刚:网上搜索出的很多知识都是错的,有的医学APP推送的内容也有问题。这些知识的传播应该让权威机构来做。
  新京报:现在社会上其实有很多关于抑郁症的公益群体、组织,它们中的一些专业性和组织性似乎不足,你怎么看?
  王刚:我觉得团体和平台的发展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现在更多的是患者自发的,但是在运行中,专业指导是必要的。他们的有些观点未必对,反而会对其他人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新京报:同事和朋友们在面对抑郁症患者时,应该注意什么?需要特别的关心吗?
  王刚:患者的心理是希望别人关心,但是又不愿意人家总把他当病人对待。身边的人应该默默关注他们病情的变化,如果患者愿意谈论他们的病情,应该给予倾听,患者就会感受到你的好,尽量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归结为抑郁症。(记者 赵力 吴振鹏 实习生 董兰兰 赵蕾 刘思维)

编辑:正义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人才招聘|法律声明|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本站所刊登的健康产业发展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健康产业发展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Copyright © 2013 - 2014 www.chinahealth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jkcyfzw@163.com
关注微信更多精彩